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中国古代的高温技术与发明人工冶铜

毛卫民 李一鸣 王开平

毛卫民, 李一鸣, 王开平. 中国古代的高温技术与发明人工冶铜[J]. 金属世界, 2024 (2): 42-46. doi: 10.3969/j.issn.1000-6826.2023.12.1985
引用本文: 毛卫民, 李一鸣, 王开平. 中国古代的高温技术与发明人工冶铜[J]. 金属世界, 2024 (2): 42-46. doi: 10.3969/j.issn.1000-6826.2023.12.1985
Weimin MAO, Yiming LI, Kaiping WANG. High Temperature Technology of Ancient China and Invention of Artificial Copper Metallurgy[J]. Metal World, 2024 (2): 42-46. doi: 10.3969/j.issn.1000-6826.2023.12.1985
Citation: Weimin MAO, Yiming LI, Kaiping WANG. High Temperature Technology of Ancient China and Invention of Artificial Copper Metallurgy[J]. Metal World, 2024 (2): 42-46. doi: 10.3969/j.issn.1000-6826.2023.12.1985

中国古代的高温技术与发明人工冶铜

doi: 10.3969/j.issn.1000-6826.2023.12.1985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毛卫民(1950—),男,北京科技大学退休教师。曾长期开展材料基本原理和应用技术的研究,现从事材料技术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内在联系的观察与分析,著有《材料与文明》、《文明与物质——从材料学视角探索中西文明差异》、《文明的回荡——中西方文明特征差异的物质基础与演变概览》等著作。《金属世界》杂志社特邀作者。通信地址:北京海淀区学院路30号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学系,100083;E-mail:wmmao@ustb.edu.cn

High Temperature Technology of Ancient China and Invention of Artificial Copper Metallurgy

  • 摘要: 几十万年前中华文明地区就掌握了人工制造火、控制火并保留火种的能力,成为发展早期高温烧制陶器的技术基础。通过捶打在周边环境中捡拾到的自然铜,人类逐渐掌握了变形加工以制作铜器的能力。相对于环地中海地区,新石器末期中国各地烧制陶器所使用的高温加热技术逐渐呈现出一定领先优势,不仅为发明人工冶铜并顺利进入铜器时代提供了高温技术支撑;而且随后基于领先于全世界的高温技术,率先发明了需1200 ℃以上加热才能制作出来的瓷器,为人工冶铜技术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高温基础。早期铜器的化学成分主要取决于所获得铜矿石的天然成分,高温冶铜则有利于促使铜器化学成分的均匀化。
  • 图  1  距今200万年至20万年期间北京周口店遗址持续在炉灶中用火留下的烧土(中国国家博物馆)

    图  2  自然界中存在的自然铜块(安徽省地质博物馆)

    图  3  西周时期经高温人工冶铜过程熔化并凝固后的扁铜锭(中国青铜器博物院)

    图  4  中国早期高温技术领先世界的优势所支撑的瓷器演变:(a)商代印文硬陶束颈罐(浙江省博物馆);(b)商代原始青瓷高足盘(重庆三峡博物馆);(c)东汉青瓷罐(重庆三峡博物馆);(d)明代缠枝花卉纹折沿瓷盆(重庆三峡博物馆)

    图  5  早期人工冶铜过程可能会使用到的各种铜矿石:(a)孔雀石(中国地质博物馆);(b)绿锌铜矿(中国地质博物馆);(c)铜镍硫化物矿(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d)硫砷铜矿(中国地质博物馆)

    表  1  对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中国各地烧陶温度的分析研究

    出土陶器位置 文化名称 起始年代 烧成温度/°C
    河北武安磁山 磁山文化 约公元前6000年 1020
    河南郏县庙底沟 仰韶文化 约公元前4500年 950~1000
    内蒙古赤峰水泉 红山文化 约公元前4000年 900~1000
    辽宁旅顺郭家村 大汶口文化 约公元前4000年 1006~1089
    山东兖州王因 大汶口文化 约公元前4000年 1000
    湖北之江关庙山 大溪文化 约公元前3800年 1019
    浙江余姚河姆渡 马家浜文化 约公元前3700年 1000
    福建闽侯昙石山 昙石山文化 约公元前3500年 950~1100
    甘肃天水西山坪 马家窑文化 约公元前3200年 900~1000
    甘肃甘谷西四十里铺 马家窑文化 约公元前3200年 900~1000
    青海乐都柳湾 马家窑文化 约公元前3200年 1020
    广东曲江石峡 石峡文化 约公元前3000年 1000
    广东南海西樵山 石峡文化 约公元前3000年 900~1000
    下载: 导出CSV
  • [1] 武仙竹,李禹阶,刘武. 旧石器时代人类用火遗迹的发现与研究. 考古,2010(6):57
    [2] 毛卫民,王开平. 铜器时代之前中西方的材料技术. 金属世界,2021(4):1 doi: 10.3969/j.issn.1000-6826.2021.04.0001
    [3] 毛卫民,王开平. 铜器与中西方文明的萌生. 金属世界,2020(4):1 doi: 10.3969/j.issn.1000-6826.2020.04.001
    [4] 毛卫民,李一鸣,王开平. 中国及周边地区早期的铜器. 金属世界,2024(1):23
    [5] Tylecote R F. A History of Metallurgy. London: The Metall Society, 1976
    [6] 毛卫民,王开平. 金属的使用与中西方文明的发展(I):铜器制造和使用的差异. 金属世界,2018(5):22 doi: 10.3969/j.issn.1000-6826.2018.05.006
    [7] 赵匡华,周嘉华. 中国科学技术史:化学卷.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8] 毛卫民,王开平. 欠发达铜器时代孕育的西方文明及其早期价值观念的特征. 金属世界,2021(5):1 doi: 10.3969/j.issn.1000-6826.2021.05.0001
    [9] 毛卫民. 材料与文明.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10] 李家治. 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11] Teoh M L, McClure S B, Podrug E. Macroscopic, petrographic and XRD analysis of Middle Neolithic figulina pottery from central Dalmatia. J Archaeol Sci, 2014, 50: 350 doi: 10.1016/j.jas.2014.07.007
    [12] Stempfle S, Linstädter J, Nickel K G, et al. Early Neolithic pottery of Ifri n’Etsedda, NE-Morocco – Raw materials and fabrication techniques. J Archaeol Sci:reports, 2018, 19: 200 doi: 10.1016/j.jasrep.2018.02.042
    [13] Buzgar N, Apopei A I, Buzatu A. Characterization and source of Cucuteni black pigment (Romania): vibrational spectrometry and XRD study. J Archaeol Sci, 2013, 40(4): 2128 doi: 10.1016/j.jas.2012.12.034
    [14] Sanjurjo-Sánchez J, Fenollós J L M, Barrientos V, et al. Assessing the firing temperature of Uruk pottery in the Middle Euphrates Valley (Syria): Bevelled rim bowls. Microchem J, 2018, 142: 43 doi: 10.1016/j.microc.2018.06.009
    [15] 朱阳戈,陈建华,柯宝霖,等. 黄铜矿与孔雀石的电子结构及硫化作用的电化学研究. 有色金属工程,2018,8(4):95 doi: 10.3969/j.issn.2095-1744.2018.04.019
    [16] 孙燕,肖渊甫,温春齐,等. 四川西范坪斑岩铜矿床中锌铜矿的发现及成因意义.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2(4):266 doi: 10.3969/j.issn.1007-2802.2002.04.012
    [17] 刘羽,毛先成,裴禾,等. 金川铜镍矿床I矿区地质体三维建模与矿化空间分析. 矿产勘查,2014,5(3):474
    [18] 魏永满,都卫东,石为江. 夏河县龙得岗铜砷矿床类型及成矿模式分析. 中国金属通报,2022(4):90
    [19] 刘玉强. 毛登锡铜矿床成矿分带及其成因讨论. 矿床地质,1996(4):318
  • 加载中
图(5) / 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64
  • HTML全文浏览量:  14
  • PDF下载量:  6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3-05
  • 刊出日期:  2024-04-02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